育兒焦慮症
15/6/2015
|
日前我翻閱報紙, 就看見一段以「考試焦慮, 初小己求診」的新聞. 根據中大的的研究指出, 全港約有一成的小孩患有焦慮症, 有公立醫院醫生指出,每逢考試季節都是學童焦慮求診的高峰期。看了這段新聞, 我們不禁會問, 為什麼孩子患焦慮症的年紀越來越少? 是否興孩子要「贏在起跑線」有關? |
我認為有焦慮的媽媽, 才會養出有焦慮的孩子, 媽媽愈早焦慮, 孩子患焦慮的年紀便會推前, 猶記得我在讀書年代, 讀書有壓力的新聞是發生於中學會考生的身上。根據我最近十年接觸家長的經驗中, 我不難發現隨處可見如同熱鍋上螞蟻的家長, 為了孩子升小學到處奔走, 惟恐孩子讀興趣班的數目少而在入學試給其他同齡小孩比下來, 將孩子課餘的時間由一至六填塞著各類型的興趣班, 家長親自管接管送,或安排傭人接送孩子, 弄得自己與孩子都疲於奔命, 更甚的是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功課和休息, 結果亦因做功課問題而引起親子衝突,可是他們卻仍盲目追求「學得多就是好」, 生怕孩子學得較同齡的孩子少而失去競爭力!
以上的父母大多是70、80後,儘管他們不少人文化層次不低,物質生活條件勝於上一代,他們在育兒上似乎比自己的父母焦慮,手足無措得多。為什麼這一代的父母在育兒問題上如此不自信, 如此迷茫跟風, 我想是因為大多只養育一個孩子, 父母們覺得輸不起, 他們只想孩子贏,因此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過度緊張, 他們很大程度把教育理解為讀書升學, 孩子心理和人格的培養是放在次要的位置。
上述父母的行為的背後是因為恐懼, 這種恐懼的心理令他們常感到「匱乏不足」, 為了要「贏」, 只會令自己和孩子都很忙, 從而產生不必要的壓力, 試問在這種狀態下, 孩子的學習又怎會出眾? 一般而言, 我們在輕鬆的狀態下才可以有出色的表現, 如果大家有留意記者們每年訪問中學的狀元的考試心得, 我們會發現這些高材生均不是死讀書, 而是重視考試期間的心理質素, 保持自己在最佳狀態去應試。
培養優秀的孩子, 父母首先要提升自己, 輕鬆快樂及有自信的父母,才能教出自輕鬆快樂及自信的孩子. 父母要在豐盈的狀態, 相信自己巳做到最好, 才能令孩子話得自信, 焦慮的父母,心須先梳理一下自己的心情, 認清壓力的來源及思考教育孩子的核心要點, 父母真的要每天停下來, 給自己少許靜思時間,反思教養孩子的最終目的,自己所做的是否與目標相符。
|
父母需要問自己以下問題:
l 例如: 我想培養一位有好品格抑或是讀書成績優越的孩子?
l 如果我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感, 我容許孩子參與自我探索做事的方法抑或是完全依足我的指示做, 而不犯錯是重點呢?
l 如果我想孩子主動快樂學習,我經常嘮叨催促他做功課溫書是否對孩子有幫助?
當父母自己思路清晰, 相信自己所做是正確的, 就不易受其他人的影響, 不會人芸亦芸, 不會迷失, 亦可避免為自己及孩子添上不必要及無形的心理壓力。
李慧蘭@3/6/2015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