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教仔百態
04/1/2018
|
2017年12月28日, 我於信報接受林艷虹小姐訪問刋登了! 主題 : 家教版 「人生教練 」李慧蘭 點破家長教仔百態 訪談錄 撰文:林艷虹 「有個女碩士,老公有錢,家住半山,對子女期望好高,無時無刻敦促小朋友讀書,最怕孩子忘記帶功課返學校,被老師責罰和評分,影響評分試成績,對孩子的控制慾好強。」 「有個女中學生常逃學,因為家長溺愛,令她太自我中心,做任何事都認為自己對,別人錯,不懂體諒別人,與其他同學相處不來。」 以上都是香港的普遍現象,本地首位華藉家長教練、香港國際專業教練協會前會長李慧蘭,從事家長教育及青少年工作超過20年,看盡不少家長的「教仔百態」,並認為這些家長接受培訓是當務之急。 「父母是影響孩子的最重要人物,他們如何管教子女,好影響青少年的成長。」人稱Coach Lee的李慧蘭表示,父母的愛要嚴慈平衡,情理兼備,可是現今失衡,目前的家長出現兩種極端。 「第一種是屬於嚴厲、專棋的傳統一代,他們認為『我說的,你要聽』。另一種因為只生一個小孩,比較溺愛孩子,當小朋友不開心,就不強迫他們做不喜歡的事,當小朋友哭,就會用盡方哄他,但不懂得教。」 現代父母管而不教 李慧蘭指出,很多家長不知道育兒是甚麼一回事,以為每天順利返學、做完功課,就是好媽媽,沒想到訓練孩子品格,本身也沒有一套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,不懂得教導子女。 「家中要規矩,簡單如食飯,記得以前媽媽教育我們要等齊人才進食、食飯夾餸唔可以飛象過河、未吃完不淮離開飯枱等,但時下家長縱容小朋友吃飯時玩玩具小朋友不聽、不尊重,因為沒有釐定界線和規矩。另一種是嚴管小朋友,要他們30分鐘吃完飯,然後溫書,管而不教,都是不妥當。」 新一代父母沒有與小朋友好好溝通了解,因此未能適時處理小朋友行為。「譬如小朋友不想學游泳,可能他懶、沒有心機、老師太惡,種種原因都是估。家長反應一是『唔好學』,一是『畀咗錢,點都學』。正確是你開心見誠,了解小朋友不想學的原因。」 李慧蘭曾接觸一位母親,對5歳的兒子非常嚴厲,每次看見兒子寫的字歪,立即擦掉,孩子哀求她:「媽媽,你可否擦我功課前,先跟我談?」 這個母親後來醒悟,這對小朋友的傷害很大,小爱一兩次寫得不整齊,可以慢慢鍛煉。李慧蘭感慨:「很多家長不重視過程,只求成果,幸好這個母親開始從小朋友角度理解他,以前兒子跟爸爸傾談多,漸漸亦跟媽媽傾心事,丈夫看到太太轉變,脾氣好了,一家人更和睦。」 家長恐懼不敢接手 至於時下家長另一個問題,是不明白小朋友階段成長的需要,不敢放手。她舉例:「有個媽媽送兒子到外國讀書,剛好學校放假,但媽媽買錯機票,兒子未能及時回港,媽媽提議更改機票,兒子覺得要額外多付1000港元,太貴,說不用改,自己找英國的親戚家中度宿,由於路途遙遠,他要搭火車和巴士,媽媽擔心他迷路,即刻說:『唔好,搭的士』,在兒子堅持下,母親讓步,但不斷Whatsapp兒子報平安。其實兒子己經16歳,亦很生性,只是家長不相信他們的能力。」常言很多上一輩的父母工作忙碌,甚少管教子女,但子女很懂事。她深有同感:「以前環境迫成,大多數父母學識不高,但身教好,勤力工作,即使以前不懂表達愛,但令人感受到,子女懂自己照顧自己,或者由大姐姐照顧弟妹。現在家庭生育少,父母放太多焦點在獨生子女身上,有時子女由工人照顧,父母不知道,也不夠時間處理小孩問題。」 她接觸很多中產家庭:「不少大學,碩士畢業,他們有很好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,相信自己那套,希望子女跟隨他們當會計師、醫生。記得有位爸爸在北京公幹,開會後由北京趕回香港,為了陪伴念中學的兒子溫書,翌日飛回北京,有錢到這種地步……」 很多重視子女學業,給最好的子女,讓他們贏在起跑線,但李慧蘭不太同意。「星期日一般家庭有Family day,家長盡量陪小朋友,但只是管接管送,送子女去學跳舞或其他東西,但我們教小朋友是要需要傾談。你花一個鐘上堂,不如留番一個鐘跟小爱傾談。」 她指很多家長對子女的關心,只限於:「做哂功課未?」、「明天旅行,收拾行李未?」家長見到小朋友喊,即時反應是:「咩事?快收聲」,而不是:「你一定有唔開心,可不可話畀媽媽聽?」 社會着重智力教育,忽視情感教育和人待人處事,日漸變成欺淩。她解釋:「家長太過着重功利和子女學業,學校存在競爭,很多家長對子女說:『唔好借筆記畀其他同學』,小時候我們接受教育,是要大家相親相愛,互相幫助。現在是要贏,為了將來生活好。我跟一名些名校Band One 學校的家長傾談,他們都睇不過眼,不想跟這類功利的家長傾談。」 更甚的是,今日香港很多父母過於保護孩子,不覺得孩子做錯,更不覺孩子的行為會觸發嚴重後果,只是不斷地自我辯護。「很多直資中學的家長會投訴,『兒子好叻,做咩鬧我兒子?』試問兒子如何學懂與人處理呢?很多高學歷人士如律師,有學識但不懂教子女。」 父母必先處理情緒 曾有極端的例子是她到名校幼稚園分享,有家長舉手問她:「如果我的兒子將手指放在電掣,我應該點做?應不應該提兒子取出來?但他想摸索。」 她反問對方:「如果他不是你的兒子,你會點做?」 這個家長即回應:「唔畀佢做。」 李慧蘭不禁說:「其實這是common sense問題,點解要問我?現時的父母顧慮太多,對於小朋友的問題沒有處理,責罵怕傷他的尊心,但又不知道如何處理,所以不處理。」 她又想起一對母女,女兒22歳,兩個人都害怕說話傷害對方,所以不會真誠溝通。「很多家長想關心子女,但不想傷害,因此不講真話。很多夫婦都有這個問題,老婆眼見老公辛苦,不想老公擔心,自己扛起成個家,結果承受很多壓力,不懂得釋放,自己又將集中力放在小朋友身上,沒有找朋友求助,結果自己情緒出現問題。」 她強調培養一個人,發掘其專長,培育品格,支持他成長才是最困難,而父母要處理好情緒,才能夠管教好小朋友。「很多小朋友脾氣大,不聽話,是因為父母和孩子都嘴硬。有個媽媽因8歳的兒子常玩電腦而二人爭吵,由於爸爸在內地工作,兒子是小霸王,她曾經害怕回家單獨面對兒子。其實重點是教小朋友自制,她換個角度問兒子為何經常玩電腦?原來是悶,她慢慢讓兒子發表意見,學懂同理心,跟兒子關係改善。」 做父母從來不容易,李慧蘭曾遇過有五個孩子的母親事業家庭成功,與丈夫關係良好,亦遇過有個美容師朋友,只有中學學歷,但管教子女很好,便問對方育兒貼士,對方答:「小朋友最重要是快樂,我會想他做這件事快不快樂?將心比己。」 孩子望感受關愛 李慧蘭曾於青少年中心工作,接觸很多四出流連的年輕人,原來都缺乏家庭溫暖,透過搗蛋引人注意。「只要你對他們好,就會聽話。我主動走出門口跟他們傾談,建立關係,聽他們有甚麼叻,認同他們。當我需要人搬搬抬抬,他們很願意幫你。他們壞,因是因為想得到愛。」 做家長教育不容易 , 她形容:「第一香港生活逼人,大家忙於工作,沒時間處理子女問題,其次很多人不覺得要學習做父母。試過在學校做Workshop,有家長以普通話不停問『我的孩子不做功課,怎麼辦?』其他說話他根聽不入耳,他們仍然死守自己一套,神仙難救。而且香港的家長教育沒有Policy,學校都是一年舉辦兩次講座,只是蜻蜓點水。」她期望學校多做深化家長教育,電台、電視台多關注這方面社會議題,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先醒覺,別被外面聲音牽着走。 |